文/图 状元红资料 黄贻涛 杨方园 陈冬安 王进可
近年来,日本鳗苗及欧洲鳗苗捕捞量锐减,导致苗价居高不下,而美洲鳗苗(主要是北美洲鳗)资源充裕且养殖技术日趋成熟,故福建、广东等地大量转投美洲鳗苗。南美洲鳗是美洲鳗的一种,原产地在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等海域,苗汛期集中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因南美洲鳗苗价格低廉,因此近年来很多鳗鱼养殖户纷纷开始试养,据统计从2014年底到2015年初仅长乐片区南美洲鳗投苗总量在一亿尾左右,但养殖成功者却不多见,其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白仔苗的培育技术。福建三明一家南美洲鳗场经过为期106天的养殖,鳗鱼平均规格达到181尾/公斤,成活率在95.9%左右,属于较成功的南美洲鳗白仔苗培育,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南美洲鳗白苗
一、培育池准备
白仔苗培育使用的是水泥精养池,其上用黑色薄膜完全覆盖,一是保温,二是遮光。每100 m2池子需配备一台0.75Kw的增氧机,在培育前期增氧机叶片可调整为反转。
池子的修补、退碱和消毒工作要做到认真细致。若是新池,则需用水浸泡48h以上,并用草酸或醋酸退碱;若为旧池则先修补池底,防止白仔钻入池底缝隙,并将池底及四周墙壁的污物洗刷干净,之后用高锰酸钾25g/m3对池子消毒,再冲洗干净待用。此外,盛苗容器以及白仔苗培育过程中的用具都要用高锰酸钾溶液严格消毒方可使用。
在放苗前两天,池内加入井水30cm,盐度调至5‰-7‰,并记录池内温度。调整好增氧机的浮力、转速及方向,使增氧机水车叶片转动时刚好接触水面,并使全池水转动。初期每个叶轮可安装4片叶片,叶片反向安装可减少打水时对鳗苗的机械损伤。
二、鳗苗入池
鳗苗运达目的地后,首先测量盛苗容器中的水温,如果盛苗容器中的水温与池水水温相差过大,则不能直接将鳗苗投放池中,否则温度应激会造成伤苗增加。一般安排在晚上进场并投放鳗苗,以减小应激。苗袋的水温一般在9-10℃,而培育池水温在20℃左右,10℃的温差会对鳗苗造成较大的应激。因此,先打开鳗苗运输泡沫箱并取出冰袋,让苗袋在空气中自然升温3-4℃(10-15min)后再将苗袋放入池水中,可进一步减少温差。在池内放置15-20min后可打开苗袋,取部分池水灌入袋中再缓慢倾斜入水,活力较好的白苗就会迅速从袋中游入池中。放苗时最好不要集中在一个地方,以免白仔苗聚集成群,造成局部缺氧而增加死苗数量。苗种投放密度一般在800-900尾/㎡。
三、退盐与升温
鳗苗入池48 h后即可进行退盐与升温,通过排污换水控制每天退盐1‰左右、日升温1-2℃,大约通过一周的换水最终退去盐度。逐渐加温,当水温升至27℃时泼洒红虫进行开口,并最终将水温控制在29℃左右。
在排污过程中,工作人员动作务必轻柔,使用软毛扫帚轻轻将排污框附近的粪便及伤苗清理干净。前期排污只需拔掉一根排污管,后期随着水位的升高再将两根排污管都拔掉,保持日换水量100%。排污时不可经常对池底进行全池清扫,防止对鳗苗造成机械损伤进而感染其它疾病。
四、红虫处理及投喂
红虫进场后暂养24h才能投喂,期间在水流冲洗下每6h翻耙一次,然后用红虫框盖在红虫上压爬6h,经过3次压爬后的红虫即可投喂。称取每餐需要投喂的红虫置于盐度为8‰的盐水中浸泡15min,并用充气泵不断充气防止红虫缺氧。盐水浸泡可将红虫体内的污物排出,减少外源病菌。浸泡完毕则用清水冲洗红虫并沥干水,然后按照饲料2%的比例加入复合维生素及氨基酸等添加剂,以增强鳗苗的抵抗力及达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初次投喂红虫应将其搅碎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3-4d,之后可直接泼洒全虫10d并将泼洒面积逐渐缩小到料台附近,首餐红虫投饵率一般为10%左右,后面缓慢增加,并最终将红虫日投饵率控制在30%以下。
为了减小对鳗苗的应激,建议每日投喂两餐红虫,并在鳗苗食完红虫约1.5-2 h后,赤脚到池中排污。待培育到300-400尾/kg的规格时,可逐步将红虫转为人工配合饲料投喂。经过85d的红虫投喂,平均规格达到300尾/kg,红虫转化率为14.9%。之后转料,配合饲料为状元红资料的益多美开口料和白仔粉饲料。在红虫转配合饲料时使用益多美开口料与红虫一起打料投喂,经过2-3 d的转料将红虫完全转为益多美开口料。益多美开口饲料又与白仔粉混合打料投喂,经过3-5d可完全转为白仔粉料,再经过21d投喂白仔粉料并补加红虫后,平均规格达到181尾/kg,饵料综合转化率为21.4%。刚开始时投苗总量为617280尾,至选别盘池后剩余鳗苗总量为591997尾,成活率为95.9%。
五、相关疾病的诊治
南美洲鳗较欧洲鳗及日本鳗更为贪食,故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红虫的投喂量,否则鳗苗太过饱食后易引发肠炎、爱德华氏菌病以及其它继发感染的病症。此外,过高的放养密度、红虫处理不洁、水质差、排污不净以及不合理的用药等都会诱发疾病。
南美洲鳗爱德华氏菌病
南美洲鳗白仔培育初期,若在较高的放养密度下,红虫处理不洁净易诱发“红肝病”,红肝病一旦发生,日死亡量和累积死亡量均较大,需要及时做好镜检工作并提前预防;养殖过程中水质不洁净、排污不彻底易感染小瓜虫和指环虫;不合理的投饵量或者加料过快易导致鳗苗肠炎等。南美洲鳗白仔培育阶段几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症状、治疗措施见表2。
六、养殖管理及相关注意事项
白仔苗培育首当其冲是鳗苗的选择,好的苗种不仅体质好、活力强,而且在培育阶段生长旺盛、抗应激能力强。在选择苗种时应选择健康、活泼、透明、无外伤、规格均匀、体色一致的南美洲鳗白苗,规格为7000-8500尾/公斤。在白苗培育期间,尤其是在红虫投喂阶段,红虫的暂养、流水翻耙、多次爬活、漂洗以及盐水浸泡等环节非常重要,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鳗鱼的健康及存活率。
南美洲鳗红头败血症
与其他鳗鱼白仔苗培育相比,南美洲白仔苗培育过程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水温
南美洲苗对养殖水温要求高,一般建议保持在29℃(需采用锅炉加温),一直持续到白仔培育后期,整个过程中要保持水温的恒定。
2、红虫日投喂量
自前两年开始试养南美洲鳗起,严重困扰广大养殖户的一个问题就是白仔期红虫投喂量的问题,因其南美洲鳗养殖技术尚属探索阶段,很多养殖户参照先前日本鳗或欧鳗的养殖模式去投喂,而南美洲鳗很贪吃,故养殖户在白仔苗期大量投喂红虫,致使肝脏负荷太重引起内功能紊乱,进而引起红肝、爱德华等多种疾病,损失相当惨重,结合目前的养殖情况,建议白仔苗培育阶段将红虫日投饵率控制在25%-30%左右,同时需要提醒的就是一定要保证红虫的干净、新鲜,坚决不投喂病死红虫。
另外从近两年的养殖效果来看,在白仔苗培育阶段使用“健马牌”益多美开口料来替代红虫进行投喂,一方面可大大降低红肝病和爱德华氏菌病爆发的几率,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养殖周期,使鳗鱼规格更加整齐。
经过白仔阶段的培育,鳗鱼大小差异明显,同时伴随着个体的长大,鳗鱼的耗氧量也增大,较高的密度不利于鳗鱼的生长,故应及时进行选别盘池,以免爆发红头等疾病。在选别盘池期间,可减少饵料投喂量,不宜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同时选别要安排在鳗鱼活力状态较好时进行。总之,白苗培育阶段务必要做到细致谨慎,从水质、温度、投饵率以及病害实时监测等方面入手,这才是白苗培育成败的关键。
此文载于《水产前沿》杂志,2015,08(66-68)
中国鳗鱼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