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技术资料

服务与支持

SERVICE & SUPPORT

农业部权威发布:2016年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方案
所属栏目: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6-06-20 浏览次数:2196次

鲫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随着鲫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鲫鱼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由鲤疱疹病毒2型感染鲫鱼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为做好2016年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控制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流行范围扩大的趋势;主要养殖区域大规模流行疫病预防率达到70%以上,防控技术应用面达到60%以上。

二、防控策略

组织科研院所高校水产病害防治科研力量,针对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流行与防控问题,从苗种源头抓病原携带与输入性传播途径检测监测,从养殖环节建立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应激管理操作规程,从病害防治环节抓疫苗免疫预防、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预防、天然植物药物抗病毒防治技术应用。

三、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分区防控重点

1.东部沿海区域:在江苏盐城等东部沿海鲫鱼主养区域建立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技术体系,突出在水质调控技术、保健与应激管理技术、科学投喂技术以及疫苗免疫预防技术等方面开展示范试验,建立区域性实用化操作规程。

2.内陆地区:在湖北、山东、河北、天津、浙江、江西等鲫鱼重要养殖区域,建立鲫鱼亲本与苗种病毒病原检测方法,确保从苗种源头切断病毒输出或输入性传播途径;内陆区域开展养殖健康与应激管理技术、天然抗病毒植物药物防控技术与免疫预防技术示范试验。

(二)主要技术措施

1.亲鱼、鱼苗鱼种检疫。宿主神经组织与细胞、血液白细胞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主要部位。现有的检测研究结果也初步发现,鲤疱疹病毒2型存在潜伏感染与垂直传播的特性。因此,一旦亲鱼携带病毒,病毒就能通过鱼卵传播给子代,导致病原迅速传播。鱼种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养殖户在购买鲫鱼鱼种时,应对购买的鲫鱼鱼种进行检疫或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等,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鲫鱼苗种。

2.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因子,保持水环境健康与稳定,减少鱼体应激,对于预防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可有效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在鲫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遵循科学投喂的原则,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3.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技术。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制剂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可明显提高鱼体细胞免疫活性,改善鱼体内代谢环境,提高鱼体健康水平和抗应激能力。

4.疫苗免疫预防技术。免疫是预防鱼类病毒病最有效方法。目前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已研制出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室内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诱导免疫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保护效果显著。2016年可在条件适合的重点养殖场(点)开展免疫试验。

5.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技术。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除了对病毒复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以外,还能调节鱼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生物感染的抵抗力,而且对鱼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包括黄芪、大青叶、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材,可将其超微粉碎后拌饵料,在发病季节前进行预防,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治疗。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的使用剂量一般为每公斤鱼体重0.51.0克,连续投喂46天即可。天然植物抗病毒制剂在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实践中已被证明效果明显。

6.外用药物防治技术。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时,切忌滥用药,滥用药可能导致死亡数量急剧上升。碘制剂是杀灭病毒较为有效的药物,国外水产养殖过程中多用于鱼卵消毒与水体消毒中来防治病毒性疾病。碘制剂性温和,刺激性小,对养殖环境、水体以及鱼体影响小。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其使用浓度为每立方水体0.30.5毫升。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期间,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1次。

7.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并发疾病的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生时常与细菌病原、寄生虫病原感染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细菌性疾病可以考虑内服与外用泼洒两种方法治疗,寄生虫疾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内服抗菌药物包括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等,外用药物包括二氧化氯、戊二醛等。由于在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养殖生产实践中常出现在使用抗生素或杀寄生虫药物后鲫鱼死亡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因此建议在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时,谨慎使用抗生素或杀虫药物。

8.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对所有因患鲫造血器官坏死病而死亡的鲫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9.“休克”疗法。在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患病鲫鱼死亡率经过4-6天后可显著下降,进入一个平缓发生期。这一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总体上是避免给患病鲫鱼造成进一步的应激压力,从而让患病鲫鱼自身建立抗病毒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在患病期间采取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较为迅速的缓解,死亡量下降明显或维持在不增长的水平。

四、主推技术

1.鲫鱼抗应激管理与健康养殖技术:核心内容是在养殖过程中保障养殖环境稳定、科学投喂、谨慎用药,减少鱼体应激,通过免疫刺激代谢改良技术提高鱼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鱼体健康水平,抵御病原感染与疾病暴发。

2.免疫预防技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团队已经通过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的鲤疱疹病毒2型敏感细胞系研制出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证实其可诱导鱼体显著的免疫保护力。2016年可在条件适合重点养殖区域或养殖场(点)进行试验。

3.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技术: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不仅能够显著抑制病毒病原的复制增殖,而且可显著增强鱼体的细胞免疫活性,达到预防和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目的。2016年可在鲫鱼主要养殖区域开展生产性应用试验。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鲫鱼,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