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技术资料

服务与支持

SERVICE & SUPPORT

泥鳅苗种气泡病综合防治方法
所属栏目: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6-06-27 浏览次数:2150次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泥鳅营养丰富,肉含蛋白质高达18.45%~20.7%,并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1995年至今,小泥鳅连续10多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15万吨,但市场只能供应5~6万吨,缺口很大,价格连年攀升,近年升至每公斤40~46元。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港澳台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重庆市近年来大力开展“稻鳅双千工程”的相关工作,泥鳅养殖备受瞩目。泥鳅养殖业中苗种培育是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在泥鳅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气泡病是苗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苗种的成活率与此病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广大养殖户必须高度警惕以防气泡病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下面以重庆市荣昌县祥光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苗种培育过程中气泡病的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指导生产实践。

1 苗种培育技术路线及流程

重庆市荣昌县祥光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苗种培育在养殖场的温室大棚里进行,人工注射催产剂后放入产卵孵化池进行产卵孵化。一般情况下,下午五六点钟进行催产,第二天凌晨开始追逐抱对并产卵,一直持续到傍晚。然后,将亲鳅捞出产卵孵化池进行受精卵孵化。从第三天开始,鳅苗陆续孵化出壳。此时,鳅苗还不能平游。三天后,待卵黄囊消失,鳅苗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鳅苗开始摄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一般投喂微粒或微囊饲料,喂养大概十天后再放入肥水池中饲养。此后进行定期肥水,一般泼撒肥水微生态制剂如EM菌等,再辅以投喂微粒饲料。饲养过程中日夜不停增氧。

2 存在的问题

下塘水花培育过程中,在温室大棚里的长势明显好于温室外的普通培育池,但出现鳅苗气泡病,主要症状:鳅苗肠内出现一个明亮的大气泡,鳅苗仰游于水面并不断翻动身体以摆正姿势进行平游。大棚培育室患气泡病的鳅苗数明显多以室外培育池。温室大棚培育池里设置了增氧泵,利用气石日夜不断的增氧。室外培育池利用喷水式增氧机日夜不停进行增氧。温室大棚培育池和室外培育池水面都出现大量的气泡水膜,温室大棚培育池情况更加严重。出现气泡病,养殖场的解决方法是,每天定时换水,之后施用增效葡萄糖。但气泡病病情并未明显好转。

3 问题的分析

下塘水花培育过程中,鳅苗水花可能找不到适口饵料,误把水面或水体中微小的气泡当成食物吞下或将附着在浮游生物、碎屑之上的小气泡吞下,由于鳅苗太小,肠道功能不完善,无法将气泡排出体外。于是,气泡就粘附于肠道,由于鳅苗体重比较轻,气泡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和水体浮力的合力,重心上升,鳅苗身体翻转,腹部朝上并露出水面。鳅苗本能的反复翻转身体以摆正姿势进行平游。在挣扎的过程中,鳅苗会因为体力的消耗和食物的缺乏而极易导致死亡。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鳅苗培育池的水体太浅、阳光照射强烈,易使溶解氧和水体有机质分解的气体过饱和或水体太肥、藻类光合作用很强使溶解氧过饱和或池底腐殖质太多、水温过高,产生过多的氨、硫化氢等气体,这些过饱和气体会经过鳃、皮肤渗入鱼体血管,使血液中的气体过饱和,过多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使鳅苗患气泡病。严重时堵塞血液流动,使鳅苗大量死亡。

4 应对措施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饵料问题,即要提供充足且丰富的适口饵料。其次要尽可能的减少小气泡的产生,即要改变增氧模式。最后要为鳅苗提供适宜生长的良好水环境。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4.1 鳅苗下塘前做好培育池的肥水并适时适当合理放苗

鳅苗培育池肥水时施用的充分腐熟的有机基肥,且用量要适当。当水较浅、水又肥时,放苗前应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释原水体中的气体浓度和肥度并提高水深。放苗入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早上日出一小时后,切忌在上午12:00到下午3:00之间和傍晚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则应在鳅苗培育池上空搭棚遮荫或先暂养于阴凉处待鳅苗培育池水温下降并在傍晚之前进行放苗。

4.2 改革增氧方式,利用水体浮游植物增氧

在肥水的基础上,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如夜间采取强光照,利用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进行增氧,辅以增氧泵增氧以减少小气泡的产生。因为养殖水体中溶解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约占89%;二是来自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体中的氧,约占7%;三是人工机械搅拌增氧或新型微孔管增氧,约占4%。可见传统增氧方式最多能提供水体溶氧的11%。如果利用水体浮游植物增氧,效果将会很明显!

4.3 泼洒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节

掌握好适宜的施肥投饲量,控制水质,每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占总池水体积的40%[1]以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盛。泼洒微生态水质改良剂,以调节藻相平衡、水质肥瘦、底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几率。

4.4 治疗方法

一旦发病,立即大量换注新水,并泼洒浓度为 4~6kg/667m2的食盐水[2]或增效葡萄糖,以此调节鱼体内外的渗透压,使体内气体“渗”出。也可将其转移到清新的微流水中去暂养,待好转之后再放回原池。若条件许可,向苗种池缓慢注入较低温度的水,使水温逐渐下降2℃左右[3]。因为水温低时,水中溶解气体的饱和量相对较高,所以当水温降低时,水中原有的溶解气体就变得不饱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缓解。(作者:程辉辉  陈鹏飞 贾丹 郭国忠 陈琦 岑敏 梁磊)

参考文献:

[1] 杜忠臣.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淡水渔业,2003,33(6):58.

[2] 路宗月,张小丽,王跃臣.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要点[J].内陆水产,2005(5):14.

[3] 范旭东,张大中,黄爱华. 泥鳅苗种气泡病的防治措施[J].科学养鱼,2012.9:61~62.